ccasa
目前線上:5 今日瀏覽:45
嘉義縣志願服務推廣中心

八八風災-重返安身立命之地

心靈大補帖
發佈日期 2011-07-13

文章出處:第十期嘉邑志工專刊

文章作者:社團法人嘉義縣生命線協會 潘世毅志工    

    八八水災一場惡水,沖毀了一群人的家,他們是長年居住在阿里山且多半種茶為生的人。經過了一年,有些人仍居住於臨時組合屋,對他們來說回家的路始終沒有通,原來的家也早已成了斷垣殘壁。

    所謂的家,是臨時住所,他們期盼著永久屋的落成,但現實中又有幾個人幸運的入住?而能入住的人,卻因永久屋落腳在山腳下而大大增加了居民與山上農地的距離,往返間消耗的時間與金錢增加著這些災民的負擔。面臨每逢大雨土地流失癱塌的危機,居民們心裡面其實十分兩難,要不就是餓死,要不就是被土石壓死!兩相權衡之下,許多人為了生技不得不居於山中。

    再者,多數人居於此地已經數十年,甚至兩~三代的傳承,他們對於土地的感情是深厚的,要他們棄地而至平地謀生實在是困難且殘忍的。

    記得一位居民告訴我:「種茶種了幾十年,除了種茶也不知道會做什麼事!災後,除了打零工,好像沒有別的能力了!」;另一位居民則拭著淚說:「崩山後,回到茶園,看到整片山滑落到山谷下,自己的茶園多半也跟著消失,剩下的也不堪使用了,於是她坐在路邊大聲哭喊!每回去看一次就哭一次!」

    到山區去作關懷與心理輔導的過程中,望著他們的臉,聽著他們的故事,我理解到這些災民失去的不僅是土地,更甚是失去謀生的機會及對家園的一份情感。災民們對於原生土地的感情,一時間很難割捨,所以他們常常回到自己流失的土地或癱塌的房屋巡視,雖然知道這些地方難以復原了,但回去看自己記憶中的地方是災民心理重建的一個過程,他們哭、無奈、憤怒、難過….等的情緒,都在那片曾經滋養過他們的土地上,在他們回到現場的那個片刻中被宣洩,無論多麼悲痛的經驗,在那個熟悉的土地上被吐露出來,就好像被完完整整地接納。

   我覺得對於災民這就是一種自我療癒的過程,當災民有勇氣與力量回到創傷的現場時,就已經踏出療癒的第一步。從諮商角度上來看,我們有時會邀請個案透過想像或是回到創傷記憶的現場去作處理,目的就是從受創的源頭去修復的個案的創傷,而在諮商初期時個案會有許多情緒甚至抗拒回憶、談論創傷經驗,而隨著諮商的進行通常情緒反應強度會逐漸降低,到後期個案的生活也會逐漸恢復平衡且創傷症狀亦會逐漸消失,此時諮商就進入尾聲可以準備結案了。所以,我認為對於災民的心理輔導不再於消除災民對於創傷的記憶,而是在於協助災民在創傷的心理調適,使其更快地回復正常的生活。

    另外,在與災民接觸的過程中,我發現除了常見的一些創傷症狀(如,暴露在相似的情況下會有過度生理反應或再經驗的情況)。最常提到的就是生計與住所的問題了。

    風災改變了災民原本的經濟結構,原本種茶或是採筍的人,土地的流失造成他們無地可用,淪為打臨工或是租地戶。這點使得他們收入不穩定並成為經濟上弱勢的一群。這點使得他們還來不及調適自己心理上的創傷就得先臨到現實上經濟的考驗,國內外有許多研究都指出當創傷個體沒有足夠時間去調適、處理創傷本身會導致個體將創傷經驗壓抑至內心深處,而呈現出一種快速復原的假象,事實上有部分的人會再日後爆發而產生一些心理上的疾病。因此,此點有賴於社會各界或是政府的積極介入與輔導,讓災民的生計能夠更快回復。

    再者,災民面臨到無屋可住的情況,多半居住在山中的人經濟並不富裕且多半財產都在山上,所以山一崩,所面臨的是家毀也是所有財產皆毀的情況。許多人一時間成了無殼蝸牛,他們多半投靠親戚,要不就居住於臨時組合屋、租屋,有些甚至住在工寮。

    面對他們的情況,僅能用四個字來形容:「流離失所」。他們的故事,聽在心裡是無限地無奈與感慨,一個風災竟帶走這麼多人的房子。我期待政府能加速完成嘉義縣阿里山地區第二期與第三期之永久屋,讓更多需要的人在風雨來時有一個遮風避雨的地方,我稱之為家,也是災民真正安心立命之所。

    而對於那些沒有機會入住永久屋且經濟弱勢的災民,我期盼各界社會機構與政府能主動伸出援手,讓他們也能有一個希望,就是「回家」。我想災民生計上得到解決且每天能回到一個安全的家時,心裡面的壓力一定減少許多,同時我也相信他們會更有力量去面對災後重建之路。

    最後,這篇文章獻給八八風災的災民們,希望我有道出你們的心聲,由衷期盼你們能健康與平安,感恩。